厨事与乐事一口满足与长长记忆

北京皮肤科专科医院 https://mjbk.familydoctor.com.cn/bjbdfyy_zx/58022/

小林老师做的一顿早饭

夏日的各种热闹里,有一种快意,是属于厨房的

想来爱做饭的人,大多不只为最后尝到那一口好的滋味。烟火气中,专注着,投入着,是为眼下的生活孜孜不倦付诸热情最切实的一种方式。

当然日子如若过得囫囵,日常的三餐,便容易草草对待。所以想与你分享十本和好吃的有关的书,看他们如何以厨事为乐事,认真对待一蔬一饭。

下厨房有下厨房的快意,锅里的汤咕嘟咕嘟,灶台上热气腾腾,以时间与真心所做的一顿餐饭,于自己,于同享的人,都是一日里的礼物,记忆中的宝贝。

一起来看十般厨事与乐事,也好期待你的

台湾肉粽、扣三丝汤、水晶卤蛋、红烧蹄参……

林文月以文字记下那些于二十年里,承载了记忆的菜肴,集成一本《饮膳札记》。

虽是关乎食物,但细细看来,也是岁月。

自民国而来,沾染着时风,林文月大概是有些文人气的,在她笔下,哪怕是写日常里的茶饭,都有趣致。在她眼光里,蔬食也有些隽永的意味。

她说自己在25岁前没有拿过锅铲,结婚以后,小家庭的细琐事务落在肩上,不得不认真对待。不做则已,做了便投入真挚的心力。于是如此几十年后,家人和友辈们对她做的菜,啧啧称赞,背后都是经年累月的摸索。

林文月是台大中文系的教授,常年的教书生涯让她养成随时随地做卡片、记笔记的习惯。这样的习惯,也被她延续进了厨房里。每做出一道菜,每宴请一次宾客,她都会记录在卡片上,慢慢地,累积了厚厚一沓。

多年后,当她翻看着卡片,那些记得的,已然模糊的,都如昨日事一一浮现在脑海。好比她原以为自己和三毛不过是点头之交,翻看到十余年前的某张菜单,才知道原来还一起吃过糖醋藕片、洋芋色拉呢。

细细读到最后,一道道菜的做法也许记不真切了,但她留下的那些食物背后关乎当时当地的气味和记忆,却依然清晰。字里行间浮现的人情往事,待来日方长,慢慢怀想。

来自书中的小tips:

“将剥壳洗净的虾仁放在厨纸上,吸干虾的水分,之后炒出来的虾,会嫩而有口感。”

“凡红烧之食品,煮成之后,稍予以浸泡卤汁内,无论色泽与味道都会更为浓郁。”

“费事的烹调,分开两次处理,既省力且较为轻松有余裕的精神与兴味,免得临阵手忙脚乱。”

作者土屋敦用洋洋洒洒一本书的时间和心力,与我们说的就只一件事:如何煮好一道蒜辣意大利面。

他在书中,以近乎实验室研究的精确程度,试验摸索他心中完美的蒜辣意大利面,好比煮面时的水温要达到沸点,g的面条煮9分钟刚刚好,蒜要切片,辣椒的籽一定要剔出来……

蒜辣意大利面是当地十分家常、极为经典的一道。这样一本正经地书写一道再寻常不过的菜,就像中国人连篇累牍地书写,只为说明如何做好西红柿炒鸡蛋。但正是这一道菜肴的寻常,才显出那点较真里的赤诚。

跟着土屋敦各种奇奇怪怪的假设和实验读下去,相信你也会被他莫名的轴劲逗乐的。当然,也会深深觉得,他对复现那一口滋味有如此执着,大概也是因为,他真心在意这件事。

很多高手做饭,是兴之所至、随意所适,该撒多少糖,该放多少盐,全凭手感,云淡风轻着便成就了美味,便显得土屋敦这样的精确少了感性与乐趣。

其实无论是全凭手感还是务求精确,都得投注心力,于一次一次的重复中得来,到底殊途同归,背后无非都是认真。

经过轮番“笨得可爱”的实验,这位意大利面哲学家最终把他心里完美的意大利面,作为奖赏,给予他自己,也给予了我们。

来自书中的小tips:

“怎样判断面有没有煮好呢,轻捏一两根面条,看它能不能‘啵’的一声轻易断开。”

“切蒜的时候,逆着纹理横切成小块,可避免下锅后被烧焦哦。”

“怎样避免面条粘在一起呢,只需要在下锅以后,频繁地用筷子轻轻搅拌面条。”

叶怡兰像写日记那般,为我们絮叨她20年以来的厨事手记。这大大小小六千多道家庭食谱,源头是她贴在抽油烟机上的料理备忘录,以及餐桌上的随笔。

年年岁岁沉溺于钻研料理而不曾懈怠,原因无他,只是很贪恋舌头上尝到的好味道。

《中庸》里说:“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也。”想来,叶怡兰应该是那个能知味的人。炒米粉、咸粿汤、虱目鱼、菜脯蛋……年幼时在台南从未操练过,却无比依恋的家乡味,后来都被她一一还原在餐桌上。

即便叶怡兰自己贡献了几千条食谱,但对待食材,她的想法很干脆:当令盛产什么、手边有什么就煮什么,不拘泥,去创造。

同样的食材,一轮凉拌,二轮炝炒,三轮煲汤,三餐不重复,日日都有新尝试,看到她为自己的饭食这样用功,我们也不该辜负了自己的一日三餐呀。

来自书中的小tips:

“切过的洋葱、根茎或十字花科蔬菜以纸巾覆盖切面后再装袋,放冰箱保鲜室,可延长保存时间。”

“肉类买回来立刻趁鲜分装或切成小份密封冷冻,分次取用。”

“最核心入厨诀窍:善用鲜味素材。许多可长期保存的发酵风干腌渍素材都含有丰富的鲜味。”

扶霞来自英国,但她觉得自己的心和成都是在一起的。她会说川普,虽然带着一股伦敦腔的味道。

她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,不过如果你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成都看见她,大概她正兴致勃勃在一家厨师学校里学做中国菜呢。

谈起中国的吃食,扶霞眼里有赤诚又期待的光,吃到好吃的还会满意地砸吧嘴。心也开放,像当地人那样点菜,没有忌口。从一开始对着皮蛋根本无法下咽,到最后,兔头、鸡爪、昆虫都不在话下,以身心拥抱美味,不再设限。

看她在四川的市井里走街串巷,写热情又好奇的邻里街坊,巷陌里普通至极却藏着美味的小菜馆,便知这不只是一本美食书了。虽是记录记忆里的好味道,但食物是如此占据着生活,便也经由她重启一个时代的气味,也是最值得珍爱的日常。

来自书中的摘录:

“农妇们双臂盘绕,趴在她们的南瓜和茄子上,头埋在胳膊里,打个瞌睡。卖西红柿和豆子的坐在地上,双膝耸起,睡成一摊。卖鱼的靠着墙,轻轻扯仆鼾。三轮车师傅懒洋洋地躺在没有载客的车里,双脚搭在车把上。办公室的人们躺在仿皮沙发上,四仰八叉的,像猫。”

我们以前也和大家分享过《鱼翅与花椒》这本书呢看书

如松开紧攥的拳头,如阳光下的黄油

王宣一把书名起作《国宴与家宴》,其实没有上升到“国”的高度,是自家人半开玩笑的说法:当家里宴请外宾的时候,颇讲究,颇郑重,“简直是国宴的排场”;相对的,自家亲友聚餐,就称作“家宴”。

借着这一本食记,王宣一怀念着她的母亲。宣一的母亲出身江浙世家,常年周旋在厨房与餐桌之间,主持肴宴,把家中大小事务,操持得妥帖。

“她总有本事前一分钟在厨房忙得灰头土脸,下一分钟就轻轻松松端出一盘漂亮的菜来。富富泰泰的好像不曾经历过前面的油烟、忙乱,就做出来了。”

连同记忆里那道道浓油赤酱,件件细小精致,宣一也把江浙菜系,娓娓说与你听。

认真做菜、尽心招待,这样的生活,总是有郑重在其中。那个年代的某种生活氛围已然是消逝了,而母亲的一言一行,灵气与执着,最后辗转复刻到女儿身上,也融进每一日厨房后头,从容的背影里。

来自书中的摘录:

“我一直记得母亲穿晚宴旗袍,在厨房进进出出的样子。”

“即使有段时期,母亲总是从菜场头欠钱欠到菜场尾,家里的餐桌上也从没有见过穷酸相。”

“我从不曾看到母亲唉声叹气,母亲每天仍是忙着煮鱼炖肉,亲朋好友进进出出,餐桌上的菜色一如往昔。”

书名的厨神是FerranAdria,也是斗牛犬餐厅的主厨。关于西餐的家常菜,他在书里悉数说来。

对于一本食谱书来说,它贴心地把西餐的难度等级降到了最低。

贴心到什么样的程度呢?

FerranAdria准备了31种不同的套餐,不用为怎么搭配而伤脑筋了。

尽管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准备二到三人份的餐食,但遇到人多,难免捉襟见肘。书里分别标记出「2、6、20、75」人份需要的食材量,宴客招待的时候,也足以从容应对。

需要购买的食材按照不同储存方式列出清单,整个烹调流程的时间顺序也都细致规划好。

即便这样,FerranAdria也还是担心我们会看不懂,于是书里不怕麻烦地把做菜的每个步骤都拍照展示了出来。

翻看过许多食谱书,总是“眼睛”学会了,“手”永远跟不上。有FerranAdria这样从整体到细节,手把手地教,学会西餐家常料理,是可以期待的。

来自书中的小tips:

“高汤一次熬煮越多越好,然后分成小包装,存放在冷冻库方便随时取用。”

“液体结冻的时候会膨胀,一定要在瓶子顶端和密封盒上方留些空间。”

“记得贴上标签,注明品名、份量和冷冻日期。”

这道套餐包含鹰嘴豆菠菜加蛋、酱烧五花肉与蜂蜜鲜奶油地瓜。左边列出了需要的食材,右边是整个烹调流程的时间规划

袁枚一生,最爱是吃,他把生平所有吃过有意思的菜,都写进了《随园食单》里。

尽管十指不沾阳春水,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美食家。每每在一处吃得心满意足,都会派遣家厨去学习菜方,一来二去,颇是积攒了不少精细肴馔、美茶美酒。

饮食二字,但求讲究。一年四季,应时应季,都能吃些什么,袁枚有一套成熟的心得。

像是牛羊肉适宜冬天,干腊东西适宜夏天,萝卜过时会空心,山笋过时味就苦,冬腌菜在三伏天里是宝贝,竹笋在秋凉时节尤为珍贵……

跟着袁枚于食物中逡巡,看他随着四季更迭调整饮食,再落回到自己日常生活里的一蔬一菜一饭食,心中也有数了。

《随园食单》是我们一直都特别喜欢的,也想再次分享给你,不要嫌我们啰嗦噢

来自书中的小tips:

“夏天适宜用芥末调味,冬天适宜用胡椒。”

“鲫鱼要扁身子白肚皮;鸭子要谷物喂养的,肉质肥美;竹笋要肥沃土地里生长的,节少甜鲜。”

“放调料讲究个先后顺序:先放酒,再放糖,再放酱油,盐一般后放,出锅前才加味精。”

这位人类学家是庄祖宜。她学人类学出身,因先生是外交官,便随之旅居各地,也食遍了各地,汉堡牛排不拘,分子料理也可。她写上海的弄堂,逛香港的市井,那些关于食物的脉脉温情,都在眼前,在书里,次第丰饶起来。

文字读来有趣,朴实也深入浅出。

当人类学家想要认真钻研厨艺这件事,不会满足于呆在家中厨房,对着食谱书比划而已。她专门去麻省剑桥厨艺学校深造过,写书的时候,不乏关于烹饪的科学和原理:“柑橘汁液的酸性像高温一样可以杀菌,所以酸渍过的鱼虾贝类吃了不容易生病。”

但更多时候,她说做饭的乐趣,是在于与食物切磋的过程。食材的种种变化,眼睛能看到,鼻子能闻到,甚至于耳朵也能听到,当下的满足,是真真切切的。

如若真的实践起来,跟着她一道甩锅子,煎肉,做欧包,日子久了,大概也能体会到她说的满足感。

来自书中的摘录:

“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,闻得到吃得到,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。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地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,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,那种满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实的。”

辰已芳子写这本书的时候,是九十二岁。

已到耄耋之年,自然而然会去回想许多关于生命的际遇。而味觉,她想,是可以滋养生命的。

芳子奶奶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:生命的最后一口要吃什么?

其实是什么都可以吃。营养学上认为的“好”是很理性的,但能够让最后时刻的人,倍感怀念、满足和愉悦的滋味,却无法用理性去衡量。

糙米汤、小鱼干高汤、香菇汤、根茎蔬菜汤……芳子奶奶在书里记录了许多汤料理,很实用。早年她用汤汤水水照顾生病的父亲,也治愈了许多病患。想来,汤水是一种恩物。

我们总是知道要好好吃饭,却又常常做不到把饭吃好,这便是知易行难。怎样算是好好吃呢?顺应着风土去饮食,享用季节的恩惠,便是一种。

做菜和许多事一样,也是急不得,急不得。给足够耐心,慢慢等待,揭开锅盖那一刻的欣欣然和小雀跃会回馈你的

来自书中的摘录:

“春天的某一日,我做了油菜花盖饭给疲累没有生气的外甥。他默默开始吃,吃到一半时突然说:阿姨,好好吃,我愿意花三千元买这碗盖饭。他的脸颊明显红润起来,也找回开朗的表情。”

小林老师看完老奶奶的书以后,不用高压锅,试着花三小时慢慢炖了一锅排骨蔬菜,“果然味道很令人感动,有丰富的层次”

爱好下厨的人有一大乐事:买调味料。也许是超市里捎的,也许是旅行时背回来的,它们摆满了从厨房到冰箱的角落,多到甚至不记得曾经买过。

山田富起子看了一圈,最后只留下酱油、糖和盐。

这是厨房里最最基本的三种调味料了。只需要灵活变换它们的用量,做出来的菜,也可以颜色漂亮,滋味尤佳。

关西风味牛肉盖饭、梅干煮沙丁鱼、竹笋煮香菇……大部分是日式家常料理,烹煮方法也不复杂。

只用三种调料就可以做出美味,想来对刚刚入门厨艺的人,会很友好。而摈弃多余,留下食物原本的味道,最简单的最美味。

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。

来自书中的小tips:

“用酱油煮的南瓜可以当做一道菜,用盐煮的南瓜则被当作点心来食用。”

“酱油推荐使用日本浓口酱油,砂糖选粗制蔗糖,盐选粗盐。”

“生牛肉上洒满砂糖,可以防止肉变硬;甚至会和酱油里的成分发生反应,起到增色的作用。”

一个关于美食的小征集

爱下厨的小林老师,在她手下,常有好菜

总觉得一口热烫的饭,一碗浓郁的汤,有着新鲜清爽味道的蔬果,好像真的有神奇的力量,食入肠胃的时候,能抚平一天的疲累,带来满足,觉得人生快意,无需寄望太多。

所以你看梁实秋有《雅舍谈吃》、汪曾祺有《人间至味》……“知味”的真意,大概是那些知道饮食美味的人,才能体会到人生里隽永悠长、值得细品的至味。

于我们来说,在市场上挑选蔬菜瓜果,在灶台边操持锅碗瓢盆,仔细照顾自己和家人的一日三餐,便是把“知味”这件事,从口里,安安稳稳地,落到了手上。

当然也有人觉得“君子远庖厨”,大概因为不熟悉,便体会不到下厨房的乐趣。也会觉得厨事琐碎,每日被困于其中,团团转的时候,感到不耐。

所以与大家推荐十本书,它们也是爱做饭的小林老师推荐的美食书,希望能够予你帮助,与你共鸣,有所启发。

大家都知道,小林老师还有一个别号,叫“林小厨”。她常常与大家分享自己亲手烹饪的三餐,让人看了忍不住心里馋的同时,也想问问她,是如何能够把饭做得顿顿不重样,好吃又好看的?

所以小世界打算替广大知味好食的小伙伴,与她偷师,讨一份美食秘笈希望能简省厨房里的种种琐碎,真正享受下厨房的乐趣。

如果你有任何与做饭有关的问题,不拘是具体到一道菜的做法,还是关于做饭的苦恼,都可以。记得给我们留言噢

墨分五色,蛋有五层

我们这个小世界的故事

文章、视频等内容为Lstudio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

合作

联系我们:Lstudio

VIP..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pfchangbaishan.com/gbpz/gbpz/15811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