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史之乱中的诗人

  天宝十四年(年)十一月,身兼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,召集属下以及契丹、室韦、突厥、同罗、奚等民族共计15万之众(号称20万),以“忧国之危”、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,在范阳起兵叛乱。这场长达八年之久让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内战,史称安史之乱。

  因为朝廷没有防备,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,仅仅一个月时间,即天宝十四年(年)十二月十二日,便攻入洛阳。

  天宝十五年(年)正月初一,安禄山自称雄武皇帝,国号大燕,定都洛阳。六月,叛军攻陷潼关,进入长安。玄宗在六军护卫下,携杨贵妃姐妹及公主、皇子、妃子等人逃往蜀地。途经马嵬坡(今陕西兴平西)时,军队哗变,杀死宰相杨国忠,并逼玄宗赐死杨贵妃。

  七月十二日,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(史称唐肃宗),改年号至德,遥尊玄宗为太上皇。玄宗心尤不甘,于是广封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,名义上抗击叛军,实欲消弱肃宗权力。其中,第十六子永王李璘被任命为山南、江西、岭南、黔中四道节度使,江陵郡大都督,成为拥兵数十万、疆土数千里的大军阀,也助长了他与兄长争夺天下的野心。

  安史之乱,民不聊生,政治动荡,甚至对于文人的政治判断力,也是一种考量。

  天宝十五年(年)初,李白(-)和妻子宗氏南下吴越避难。秋天,李白听说玄宗去了成都,便沿长江西上,欲追随玄宗入川。行至庐山脚下时,李白突然改变念头,决定上山隐居。

  这年十二月,永王李璘率大军沿江东进,名为东巡,实为造反。李璘得知李白隐居庐山,遂下召书,招其入幕。李璘很大方,出手就是五百两金子的见面礼。

  李白心动了。当然,让李白心动的,并非金子,而是可以让他实现“奋其智能,愿为辅弼,使寰区大定,海县清一”远大抱负的机遇。当年,李白被玄宗“赐金放还”,虽然给足他面子,其实也判了他仕途的死刑。至少玄宗一朝,不会再用他为官。而今,老皇帝的儿子、新皇帝的弟弟,权重兵广的永王李璘,或许就是他心中期盼的“明主”。于是,他毫不犹豫地上了永王的“贼船”。

  追随永王李璘,对李白来说是一次政治投机,更是一次政治赌博。结果,他赌输了,还险些赔上性命。幸得御史中丞宋若思、宰相崔涣等人全力营救,才免除死刑,被判流刑夜郎。

  后来,李白曾作长诗《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——赠江夏韦太守良宰》,追忆自己因跟随永王东征获罪被流放以及遇赥的经历,说自己当初在庐山隐居,是永王的水军半夜来到浔阳城,胁迫他上船的。永王赏赐他五百两黄金,但他视黄金为浮烟。他辞了官,也没有接受赏赐,结果还是被流放夜郎。一边给自己洗白,一边为自己叫屈。

  然而,李白跟随李璘东征时,为赞颂李璘“功绩”而谱写的《永王东巡歌》(共十一首),却出卖了他:

  永王正月东出师,天子遥分龙虎旗。

  楼船一举风波静,江汉翻为雁鹜池。

  三川北虏乱如麻,四海南奔似永嘉。

  但用东山谢安石,为君谈笑静胡沙。

  ……

  祖龙浮海不成桥,汉武寻阳空射蛟。

  我王楼舰轻秦汉,却似文皇欲渡辽。

  帝宠贤王入楚关,扫清江汉始应还。 

  初从云梦开朱邸,更取金陵作小山。

  试借君王玉马鞭,指挥戎虏坐琼筵。

  南风一扫胡尘静,西入长安到日边。

  能写出“祖龙浮海不成桥,汉武寻阳空射蛟。我王楼舰轻秦汉,却似文皇欲渡辽”这样诗句的人,会看不出永王的野心?

  从追随永王这段经历来看,李白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辅佐帝王的政治家,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浪漫诗人。或许,玄宗皇帝当初“赐金放还”李白,正是出于这种认识。

  诗歌,可以理想;政治,岂能浪漫。

  李白重获自由后,仕心再次萌发,曾多次求人荐引。或许因为有政治污点,均以失败告终。

  李白生命最后两年,来往于宣城、金陵旧游之地,生活已相当窘困,几乎都是依靠他人为生。

  上元二年(年),病困交加的李白,不得已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。

  宝应元年(年)十月,病榻中的李白,自觉来日无多,将手稿交给李阳冰,并赋《临终歌》一首:“大鹏飞兮振八裔,中天摧兮力不济。馀风激兮万世,游扶桑兮挂左袂。后人得之传此,仲尼亡兮谁为出涕!”

  一个月后,六十二岁的李白,便带着满怀的自负与不甘,与世长辞。

  安史之乱,终结了盛唐气象,也破灭了李白浪漫主义的梦想。

  李白之后,大唐再无浪漫主义诗人。

  如果说李白投靠永王,属于文人天真与政治误断,而王维屈服于安禄山,则是文人软弱与气节缺少。

  与李白同年的王维(-),是一位艺术全才,不仅诗书画俱佳,而且精通音律。其诗名盛于开元、天宝年间,尤擅长五言,主题多为山水田园,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,因笃诚奉佛,故有“诗佛”之称。其书画各臻其妙,更被后人尊为南宗山水画之祖。苏轼曾如此评价王维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(《东坡题跋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》)

  王维少年得志。据《旧唐书·文苑传》载,开元九年(年),年仅二十一岁的王维,参加科举考试,即中进士及第,被授太乐丞,负责宫中音乐、舞蹈等教习。

  相对仕途,王维似乎更喜欢参禅悟理。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,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,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,以修养身心。

  天宝末年,王维官拜给事中(隋唐时为门下省之要职,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)。

  天宝十五年(年)六月,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,进入长安。玄宗在六军护卫下,携杨贵妃姐妹及公主、皇子、妃子等人逃往蜀地,王维和许多未及逃出长安的官员都成为俘虏。在安禄山在威逼之下,王维和一些被俘官员,无可奈何地做了伪官。据宋代计有功《明皇杂录》载,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、洛阳后,掠取了数百名文武朝臣和黄门、宫嫔、乐工等。一日,叛军头领集聚在宫中的凝碧池,宴请数十名投降的伪官,并将御库中的珍宝陈列在四周。这时,乐曲声起,梨园弟子嘘唏不已,相对落泪。叛军见此情景,便拔刀威胁他们,说流泪的人都应该斩杀。有个叫雷海清的乐工,悲愤将乐器摔在地下,向着玄宗皇帝西去的方向放声痛哭。叛军将雷海清绑在戏马殿上,并残暴地肢解了他。当时,王维被叛军拘禁在洛阳的菩提寺中,听说这事后,还赋诗一首:“万户伤心生野烟,百官何日再朝天?秋槐叶落空宫里,凝碧池头奏管弦。”(《凝碧池》)倾诉自己悲伤而无可奈何的心情,充满了对朝廷的思念之情,只是过于温婉,可见诗人懦弱的天性。

  至德二年()九月,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,王维与其他附贼官员均被收狱,按律当斩。当肃宗听说王维曾写过一首思念朝廷的《凝碧池》诗,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乱有功,且甘愿削籍为兄赎罪时,宽宥了他的罪行,仅将他降职为太子中允。不久,竟又升他做了中书舍人(隋唐时,中书省掌制诰即拟草诏旨的官员,多以有文学资望者充任)。

  相较李白,王维太幸运了。人比人,气死人啊!

  与李白附逆、王维贰臣截然不同,杜甫(-)不仅忠于李唐,而且在肃宗自立后,还旗帜鲜明地站在他这边。按理说,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选择,毕竟肃宗是自立,而非受诏。

  杜甫的仕途,得之不易。直到天宝十四年(年)十月,“京漂”长安十年、向朝廷进献三大礼赋(即《朝献太清宫赋》《朝享太庙赋》《有事于南郊赋》)后的第五年,杜甫才被授予一个负责地方司法捕盗、审理案件、判决文书以及征收赋税等杂事的小官——河西尉。因为杜甫“不作河西尉,凄凉为折腰”,朝廷便改任他为宿卫东宫(太子府)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,也就是一个负责看守兵甲器杖、管理门禁锁钥的闲职小官。十一月间,杜甫回奉先(今陕西蒲城)探亲。没想到,一进家门便听到了妻子的哭声,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。就在杜甫回家探亲之时,安禄山发动了叛乱。

  天宝十五年(年)七月十二日,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(史称唐肃宗),改年号至德,遥尊玄宗为太上皇。八月,杜甫便北上灵武,准备投奔肃宗。不料,途中被叛军所俘,并解送长安。

  杜甫因为官小,名气也没有王维大,被解送回长安后,叛军没有囚禁止他。至德二年(年)四月,杜甫寻得机会,冒险逃出长安,去凤翔(今陕西宝鸡)投奔唐肃宗,被授为左拾遗。左拾遗,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小谏官。后世称杜甫杜拾遗,便由此而来。

  乾元元年(年)六月,杜甫因为同情犯错的前宰相房琯,替他说了几句公道话,结果触怒肃宗,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。年底,杜甫暂离华州,去洛阳、偃师探亲。

  乾元二年(年)三月,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(今河南安阳)爆发大战,结果唐军大败。其时,杜甫正从洛阳返回华州。途中,杜甫不仅目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,也看到百姓忍辱负重参军抗击叛军的爱国行为,激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,陆续创作了“三吏”(即《新安吏》《石壕吏》《潼关吏》)、“三别”(即《新婚别》《垂老别》《无家别》)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。这些被千古传颂的优秀作品,奠定了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崇高地位。

  乾元二年(年)秋天,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职务,举家西去秦州(今甘肃天水),几经辗转,最后来到成都。在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帮助下,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作居所,称为“浣花草堂”,即现在的“杜甫草堂”。后来,严武还表荐杜甫做了六品的检校工部员外郎。于是,人们又称杜甫为杜工部。

  杜甫在“浣花草堂”前后生活近四年,创作诗歌两百四十余首,约占其一生诗作的六分之一,《春夜喜雨》《蜀相》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等名篇,便创作于这一时期。

  安史之乱,终结了盛唐,也终结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梦想,却成就了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。尤其三吏、三别等名篇,不仅被后人誉为“诗史”,也为诗人赢得“诗圣”之名。

  安史之乱,成就了杜甫的诗名,也成就了高适的功名。

  高适(-),字达夫,沧州渤海县(今河北景县)人,唐初名将、安东都护高侃之孙。

  安东都护府,唐朝六个主要都护府之一,是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灭亡高句丽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。仪凤元年(公元年),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,成为唐朝管理辽东、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。

  开元十一年(年),二十岁的高适离开故乡,先至长安,后游梁宋,并定居宋城(今河南商丘),成为一个躬耕自给的布衣之士。

  天宝八年(年),四十六岁的高适,通过制科(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)的有道科考试,被授封丘尉。

  毕竟是名将后代,高适血脉中的尚武精神,让他无法甘于现状。天宝十一年(年),年近半百的高适,辞去封丘尉一职,投笔从戎,西入陇右(唐设陇右道,管辖范围相当今甘肃东南部和青海湖以东地区),在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任掌书记。

  安史之乱,对李白或杜甫来说,是致使人生不幸的灾难;而对高适来说,却是施展个人才干的舞台。

  天宝十五年(年)九月,永王李璘由襄阳到达江陵,招募数万勇士为兵,任意补设郎官、御史等官职。

  十一月,肃宗下敕李璘离开是非之地,回到蜀中父亲身边。李璘幼年丧母,由兄长李亨抚养。李亨视如己出,不仅亲自喂食,还常常怀其同睡。此时,李璘野心膨胀,欲效仿东晋割据江左,无视李亨敕令。

  十二月,李璘与其子李偒率大军沿江东进,名为东巡,实为造反。大军破丹徒,杀太守阎敬之,江淮地区为之震动。

  肃宗随即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,管辖广陵等十二郡,又任命来瞋为淮南西道节度使,管辖汝南等五郡,让他们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共同对付李璘。

  至德二年(年)二月,在忠于肃宗的朝廷大军围剿下,李璘父子兵败身死。

  平定永王叛乱后,高适又受命参与讨伐安史叛军。至此,高适已完全实现从文员到武官的完美转型。

  高适与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三人,并称唐代“边塞四诗人”。相较其他三人,高适的边塞诗,不是理想的空泛,更不是躺平的感叹,而是刀光剑影的真实:

  结束浮云骏,翩翩出从戎。且凭天子怒,复倚将军雄。万鼓雷殷地,千旗火生风。日轮驻霜戈,月魄悬雕弓。青海阵云匝,黑山兵气冲。战酣太白高,战罢旄头空。万里不惜死,一朝得成功。画图麒麟阁,入朝明光宫。大笑向文士,一经何足穷。古人昧此道,往往成老翁。(《塞下曲》)

  东出卢龙塞,浩然客思孤。亭堠列万里,汉兵犹备胡。边尘涨北溟,虏骑正南驱。转斗岂长策,和亲非远图。惟昔李将军,按节出皇都。总戎扫大漠,一战擒单于。常怀感激心,愿效纵横谟。倚剑欲谁语,关河空郁纡。(《塞上》)

  高适先跟玄宗李隆基,再跟肃宗李亨,其政治判断力,远胜李白、杜甫二人。

  高适仕途非常通畅,从封丘尉、左拾遗做起,一路做到淮南节度使、剑南节度使、刑部侍郎,还被封渤海县侯。从四十六岁入仕,到六十一岁封侯,别人一辈子未必能达到的高度,他只用了十五年,如同开挂一般。难怪《旧唐书·高适传》如此评价他:“有唐以来,诗人之达者,惟适而已。”

往期文章:

 ·河豚,真的有毒

 ·新河纪事(小说)

 ·杜甫与李白

 ·文人风骨

 ·顾准的悲剧

 ·李清照:此生不易,何曾安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pfchangbaishan.com/gbpz/gbpz/14712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